打擊盜版書 有共識更要有共治
□濰坊融媒評論員 孫瑞榮
據新華社報道:字體模糊、紙張粗劣、氣味刺鼻、尺寸“縮水”……如今,越來越多的盜版書轉為線上銷售,并從電商平臺向各大直播平臺擴散,售賣手法更隱蔽、更多樣化,數(shù)量巨大,難以統(tǒng)計,消費者往往拿到書才發(fā)現(xiàn)買到了“李鬼”。
不久前,有作家通過自媒體賬號發(fā)文,痛斥網購平臺售賣盜版書對新人作家危害深遠,再次引發(fā)出版界和社會公眾對圖書盜版問題的關注。
盜版書是圖書市場的“頑疾”。字體模糊、紙張粗劣、氣味刺鼻、尺寸“縮水”……如今,越來越多的盜版書轉為線上銷售,并從電商平臺向各大直播平臺擴散,其售賣手法變得更為多樣化和隱蔽,造成“李逵”“李鬼”真假難辨。有的短視頻平臺直播間甚至以“一元一本”“拆遷閉店”為噱頭,吸引大量網友圍觀和購買。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,相關店鋪竟被平臺大數(shù)據“置頂、推薦”,為盜版書的流通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便利。
盜版書為何屢打不絕?暴利驅使是主要原因,盜版有著遠低于正版的成本。除此之外,與一些消費者“貪小便宜”不謀而合。一些消費者明知是盜版書,卻因為價格便宜而選擇購買,這種“知盜版買盜版”的行為無疑會“助紂為虐”。
事實上,盜版猖獗,對電商平臺可持續(xù)健康發(fā)展亦十分不利。盜版書泛濫帶來的危害,不僅在于創(chuàng)作者和出版方利益受損,原創(chuàng)熱情也被澆滅,創(chuàng)新動力大打折扣,長此以往,劣幣驅逐良幣,優(yōu)質作品變少,最終損傷的是受眾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內容生態(tài)的活躍。
因此,斬斷盜版書的利益鏈,要重拳出擊。一方面,應進一步加強對商家主體責任的落實,只有讓商家“傷筋動骨”,才會對盜版書經營敬而遠之。另一方面,有關部門應完善法律法規(guī),為打擊盜版行為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,并加大執(zhí)法力度。此外,消費者也要提高版權意識,自覺抵制盜版書,選擇正版書籍,為創(chuàng)作者提供應有的支持與尊重。唯有如此,才能有效遏制盜版書的猖獗勢頭,維護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(huán)境。
責任編輯:平小娜